![]()
心木原创·作者 |李晓东 你可能在视频里见过他们:有的能在工厂里准确拿到零件,有的能适当蹲下旋转,还有的还保留着等待明年它来家里帮忙做家务。 2025年秋天,人形机器人突然从“科幻电影中的道具”变成了人们热议的现实。 10月中旬,美国Figureai推出了新款机器人figure03。柔软的布质外壳、轻盈的机身,让人们第一次感受到“机器人与人同住”并不是天方夜谭。紧接着,马斯克关于特斯拉财报的讲话让很多人感到惊讶——他几乎没有提到这款车卖得好,而是继续谈论擎天柱V3机器人上的thekol,宣布将于2026年第一季度发布,并计划在年底前建成年产100万台的生产线,并称“特斯拉未来价值的80%将来自于特斯拉未来的价值”。悬而未决。国内的速度也没有放缓。致远机器人仅凭借Genie G2一款车型就斩获数亿订单,并与汽车、电子行业巨头签署合作协议。玉树科技已推出该机器人,售价3.99万元。据称,将在年底前分批交付。据了解,今天将有共计243起投资事件198.13亿元真实情况如何?美国潘基文预测,到2025年,全球仿人机器人出货量可能达到1.8万台,比各家公司宣称的“百万台产能”低数百倍;大多数公司从来没有赚过大钱,很多产品看起来很酷,但只能在实验室里演示。特斯拉、Figai、致远、玉树这四家主要厂商,各自以不同的计划向前推进。而产能与销量的差距中,隐藏着“不能说的秘密”各公司玩法的差异,以及正在悄然向中国聚集的供应链。 01 出货难题:行业实际普及度与百万台目标下的千台量产之间的严重脱节,是人形机器人赛道上最公开的秘密。 2025年被业界认为是“量产元年”,但真实的出货数据却显示出商业化的早期性——大多数企业还在从0到1的挣扎中,只有少数企业能够稳定出货量。致远机器人是当前市场的一大亮点,也是国内量产发展最快的企业之一。到2025年已量产通用机器人2000余台,预计全年销量数千台。这个数字在行业内处于顶尖水平。支撑其量产的是清晰的产品矩阵:元正A2,16.8万起元,专门用于去汽车厂和电子厂,负责移动零件和总成,在许多生产线上稳定工作; 9.8万元的林溪x2更贴近人们,充当景区导游,充当商场接待员,走到哪里就到哪里。致远的订单结构也证明了场景落地能力。比如与均胜电子1亿元合作。机器人可以帮助汽车生产线快速换线。对于企业来说,购买机器人不仅仅是为了“炫耀”,而是可以节省资金、提高效率。另一方面,特斯拉似乎“更加谨慎”。尽管马斯克制定了到2026年底年产100万辆的雄心勃勃的目标,但截至2025年第三季度,测试生产规模仍不足1000辆。特斯拉不想再快了,但通用机器人的量产非常困难。擎天柱其全身有数十个关节,每个关节的执行器必须精确且稳定。仅就这一零部件,据报道特斯拉就向三花智控下了6.85亿美元的订单(该传闻后来被三花智控否认),凸显了量产时关键零部件的供应紧张。更重要的是,通用路径必须跨越“全场景适配”的鸿沟。目前,工业场景下的Optimus测试仍然集中在物料搬运等基本任务上,距离复杂的装配操作还很远。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它选择“先工业、后消费”的序贯策略。 Figai的情况相当“神秘”。该公司并未透露具体出货数据,但据悉,其已将人形机器人“Figure02”引入美国宝马斯巴达堡装配厂,进行插入身体部件等试点操作,实现了15年的出货量。生产成本降低 % 至 30%。然而,其供应链布局却透露出量产的野心。新建的BOTQ专用工厂年产能12000台。与长盈精工、菱翼智造等国内供应商签订的长期协议开始初见成效——精工机器人2025年7月至8月营业额超过上半年总量,其中Figai订单贡献占比超过60%。图中的策略是通过“工厂+家庭”双重场景下的数据积累构建闭环。它正在与布鲁克菲尔德合作,收集超过10万个家庭的真实数据,为未来的消费市场铺平道路。然而,这种模式的有效期限显然比工业形势的迅速崩溃要长。国内另一家代表企业玉树科技似乎正在走另一条路- “突破性价格”。最新款R1起售价仅为39900元,树立了人形机器人新的价格线。虽然R1尚未正式量产,但因其高性价比已经获得不少预订订单。玉树的目标是“科技普惠”。例如,R1身高132厘米,体重约35公斤。它配备有 26 个关节和一个大型多模态模型。主要针对个人开发者、研究机构和消费者级消费市场。事实上,眼下,整个行业都面临着同样的问题:机器人看起来很酷,但“好用、耐用”还没有完全实现。目前工业场景下机器人的平均无故障时间(MTBF)可以达到8万小时,但体现智能机器人的可靠性与传统工业机器人的可靠性还有很大差距。更不用说消费情况、续航、安全、交互体验了必须逐步优化。因此,各家企业叫嚣的“百万台产能”类似于一个长期目标。短期内能够出货数千台、满足特定情况需求的企业才算行业内的“领先者”。 02 路径分割器人形机器 人类工业尚未制定出统一的成功范式。特斯拉、Figai、致远、玉树的商业化路径选择与其自身资源禀赋相匹配,也揭示了行业未来的不同可能性。特斯拉的路径与新能源汽车的布局非常相似——先打造规模,然后依靠规模降低成本。马斯克深知以规模取胜的原则。此后,Model 3依靠大规模量产和降价打开了消费市场。这也体现在Optimus的研发上。例如,Optimus ay 使用 FSD 芯片,因为它的“大脑”和适应电池的身体是从汽车工业到机器人领域的技术转移。技术的运用不仅降低了研发成本,还加速了供应链的成熟。目前,Optimus的单位成本已从原型机的7万美元降至2万美元以下。一旦达到100万台,单价有望进一步降低,彻底打破消费和工业市场的进入壁垒。特斯拉的供应链布局也是服务于规模的目的。其机器人业务的大部分关键零部件均来自中国供应商。三花智控执行器、Green Harmonic谐波减速器、拓普集团直线执行器均为独家供应。深度捆绑的供应链体系为量产爬坡提供了保障。然而,这条道路的危险性也是显而易见的。通用产品需要极高的技术成熟度。任何关键部件的可靠性问题都可能延迟整个量产过程。 Figai的理念更“专注”——不要贪多求全,先把一些场景做好。其Figure03专为工业和家庭场景而设计。工业版优化了电池寿命和负载能力,而家用版则使用柔软的材料以避免夹住人。这种“针对性设计”可以让机器人在特定情况下表现得更好,比如针对工厂场景优化的电池、针对家庭场景开发的语音交互系统等。 Figure的主要竞争点在于“场景-数据”闭环。它与宝马的合作不仅是销售机器人,还收集工业场景的数据。它还正在布鲁克菲尔德建立最大的人形机器人数据集,以收集 10 万个家庭的联系数据。这些数据将反馈AI算法的迭代,形成难以解决的技术壁垒。可以复制。在供应链方面,图达采取了“自研+外部支持”的模式。驱动器、电池等核心模块采用垂直整合,非核心零部件则选自全球供应商。长安集成手模精密、领益智造的结构件、兆威机电的移动电机模组共同构成了量产支撑体系。东吴证券分析指出,虽然数字生态建设模式短期内传播有限,但长期来看,数据的积累将使其在智能交互方面具有显着优势。致远机器人的玩法完美契合了国内制造业的需求——它不是通用型机器人,而是专门解决细分场景的问题。作为本土企业,致远非常清楚国内工厂的痛点:产业如由于汽车制造和电子组装经常需要改变aof生产线,而传统自动化设备的改变成本昂贵且缓慢,但人形机器人具有高度灵活性,可以快速适应不同的任务。致远的Elf G2专门针对精密装配能力进行了优化,可以完成电子插拔、元件紧固等精细任务。它并没有在通用机器人领域与 Tesla 和 Figai 正面竞争。而是先在细分市场站稳脚跟,通过与均胜电子、龙旗科技等龙头企业合作证明了机器人的价值,然后慢慢扩大了应用范围。这种“先落地,后扩张”的思路,使得驰源在量产阶段就能够早期拥有稳定的现金流,而无需烧钱来维持。玉树科技希望将机器人带入普通人的生活。创始人王星星一直希望让“每个人都用得起机器人”。因此,玉树的产品比较亲民,甚至低于松岩动力推出的9998元的高端版“小布米”机器人。玉树的产品矩阵也很清晰:四足机器人引领消费市场,人形机器人分为高端和低端,R1瞄准个人用户,H2仿生机器人瞄准中高端市场。这种渐变布局可以满足不同的需求。到2024年,玉树将实现营收超过10亿元,成为行业内为数不多的盈利企业之一。总体而言,Thesla在汽车行业具有技术和供应链优势,适合规模化发展; Figai具有数据和生态优势,适合深度开发场景;致远熟悉国内市场需求,适合实施细分场景;玉树有控制力和经验消费市场,适合普惠路线。最后,我们要回到一个根本性的问题:机器人能解决现实需求吗?能否稳定可靠地工作?只有做到这两点,量产才有意义。 03 突破性的国产仿人机器人与重构人形机器人的竞争,表面上是机器制造商之间的竞争,实际上是供应链之间的竞争。这场竞争的结果向中国倾斜——与新能源汽车一样,中国制造走上了人形机器人的轨道,产生了“技术+成本+产能”的三重优势。仿人机器人的主要部件主要是三个主要部分:减速器、伺服系统、控制器。它们的成本占整台机器的大部分。过去,这些关键原料通常被国外企业垄断,价格高、供应周期长,制约了国内产业的发展。尘土飞扬。但如今,国内企业已经通过创新技术实现了突破。比如在谐波减速器方面,绿谐波作为国内龙头,产品价格降低至进口品牌的60%,产能将扩大。据悉,单台擎天柱配备14-20谐波减速器,绿谐波为其定制了14mm微型谐波减速器,单机耗电量为48台。到2025年,订单量同比增长210%。另一个例子是滚柱丝杠接头模块。过去,只有外国公司才能做到这一点。现在风林精工与驰源合资实现量产,不仅打破了垄断,而且供货周期从6个月缩短到1个月。 2018年,集成机器人模块的价格在10万到30万元之间。 2025年,国华智能智能谐波关节关节模块999元起,星际机器人微关节模块机器人起价99元.9元/个。技术升级和成本降低,使中国供应链成为全球发动机制造商的抢手货。特斯拉明白这一点。擎天柱供应链中近60%的关键零部件来自中国企业。三花智控独家提供联合驱动系统,还在墨西哥建有工厂,靠近特斯拉生产基地;拓普集团提供线性和旋转执行器,并计划配套系统扩大产能;五洲新春的行星滚柱丝杠是擎天柱的核心部件,2025年第三季度产能将提升至3000台/月。这些合作并非简单的“代工”,而是深度捆绑。绿谐波与三花智控成立合资公司,共同优化减速机和执行器的灵活性;均胜电子将车内六维力传感器技术改造为可用于汽车的版本y 机器人,专为擎天柱定制。特斯拉深知,要想实现百万辆量产,必须依靠中国供应链的成本优势和生产优势。这就是它向中国企业订购关键零部件的原因。 Figai也与中国的供应链密不可分。其中Figure03的手关节模块来自精改,结构件和散热件来自灵逸智造,手电机模块来自兆威机电。长银精密机器人业务今年7-8月营收超过上半年总和,其中Figai的贡献占比超过60%。凌逸智造2025年将获得数千台订单,从零部件供应商升级为整机代工,参与场景开发和组装。在国内整机制造商中厂商方面,致远机器人的供应链全部为自有:绿谐波提供智能手减速器,合资供应富林精密,奥比中光提供3D视觉模组。这种全链条本地化,使得致远能够快速响应需求。中国科协数据显示,我国仿人机器人主要零部件国产化率已超过70%。原野机构预测,2030年仿人机器人主要部件国产化率有望超过80%。国产化率越高,整机成本越低。这也是国内企业推出3.99万元低价产品的关键。此时可以看到,尽管机器人赛道上的玩家不同,但他们背后的供应链却是非常重叠的。从这个角度来看,行业似乎正在形成一条“机器人水果链”——就像苹果手机一样手机带动国内消费电子供应链升级,机器人的量产也将催生一批细分领域的龙头企业:减速机领域的绿谐波、双环传动,执行器领域的三花智控、顶峰集团,传感器领域的均胜电子、欧比中谷。这些企业依托机器人业务快速提升技术和产能,也可能向医疗机器人、工业机器人等其他领域拓展。摩根士丹利预测,到2050年,全球仿人机器人市场将达到5万亿美元。在这场巨大的市场盛宴中,中国的供应链占据了领先地位。未来,随着百万级量产的推进,更多的基础零部件将在中国生产,更多的技术创新将在中国发生,中国将很可能成为世界人形机器人。机器人制造中心,像现在的新能源汽车哈克斯,主导全球市场。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