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阿姨今年56岁。平时家里的起居都是他照顾。他对医疗保健非常重视,家里总是备着一个“宝药箱”。每当头痛或发烧时,他都可以服用适当的药物来解决问题,包括他自己。每当发烧或关节疼痛时,他就服用退烧药和镇痛药。最近,他发现自己总是疲倦无力,认为是随着年龄增长体力下降所致。直到上周体检时发现肝功能异常,他才知道原因。当医生询问她的既往病史时,发现刘阿姨过去一年一直在服用同一种止痛药,肝脏疾病的损害很可能是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这让刘阿姨很惊讶。大家不都是这样吃的吗?明明一切都很好,为什么我的肝功能却异常呢? 1.常用药物有5种,不重复长期使用受到好评。很多成年人认为老年人吃药是很正常的事情,甚至还戏称自己是“药罐子”。但在服药时,他们往往忽视了药物的健康风险和副作用。常用药物不建议长期使用,以免造成严重的健康后果。 1.抗生素治疗 许多成年人患有反复尿路感染,当病情复发时,他们会选择服用抗生素。然而,长期使用抗生素会显着增加人体产生耐药性的风险,而且到了后期真正需要药物的时候,可能会无药可用。而且目前的抗生素具有广谱抗菌作用。长期使用会破坏肠道菌群,甚至影响免疫系统功能。 2.质子泵抑制剂类药物。大多数这些药物的名称中都带有“普拉唑”。它们常用于治疗因分泌过多引起的各种缺陷。胃酸和消化道溃疡。但这类药物不适合长期服用。长期使用会影响胃酸的正常分泌,使身体无法正常吸收营养,骨质疏松、贫血和神经病变的风险会明显增加。 3、激素类药物 激素的种类很多,如糖皮质激素、性激素、甲状腺激素、胰岛素等。长期使用这些药物会干扰免疫细胞的功能,导致自身免疫力下降,还会使身体发胖,增加感染风险。 4.非甾体抗炎药。布洛芬、阿司匹林和双氯芬酸钠等常见药物都是非甾体类抗炎药。这些药物主要通过抑制前列腺素发挥作用,前列腺素是胃粘膜的“保护伞”。长期用药会导致胃粘膜失去保护,胃酸会直接刺激胃粘膜,增加胃溃疡和胃炎的风险。严重时甚至会出现胃穿孔、胃出血。 5、抗组胺药 抗组胺药主要用于治疗皮肤刺激、日光性皮炎、过敏性鼻炎等疾病。其中,第一代药物的作用更大。服药后,您可能会出现口渴、疲倦、乏力等症状。如今常用的第三代药物出现副作用的几率较小,但仍不能长期使用。如果服药30天症状无明显改善,应及时咨询医生换药。 2、老年人用药需谨慎,认清四大误区 很多老年人需要长期服药来控制慢性病。服药时应避免这些误区,以免造成不良影响他们的健康。 1.擅自增加或减少用药。有些成年人在治疗疾病时表现得很轻松。他们觉得药物的剂量没有效果或者觉得病情稳定,所以自己增加或减少药物的剂量。这样做会导致血压、血糖不稳定,严重时会导致昏迷。服药时应遵照医生的指示,不要随意增减。也有一些老年人服药一段时间后症状消失后自行停药。他们认为“药三分毒”,长期用药有害健康。但如果不及时服用心脑血管吸引药物,很可能会发生中风等意外。等到事故发生时,可能为时已晚。 2、消炎药是“万能药”。抗炎药物不是万能药。它们只有在症状适当时才能发挥作用。感冒、发烧或喉咙痛时不宜随意服用。 3、服药前将药片掰碎粉碎。有的药片比较大,老年人吞咽比较困难,或者可以将药物倒入胶囊中服用。然而,一些控释片和肠溶片会破坏药物的结构,从而影响疗效或引起副作用。不建议随意破坏它们。 4.相信保健品、药方和民间疗法。保健品不是药品,不能治疗疾病。为了增加销量,一些商家会虚假宣传保健品的功效,甚至可能在保健品中添加西药成分。此外,所谓的秘方和偏方也没有科学依据。布林d 使用很容易延误治疗机会并使病情恶化。老年人需要长期服药时,需要严格观察自己的身体状况。如果身体出现异常症状,应及时就医并咨询医生更换药物。尤其是一些独居老人,最好请医生简化用药剂量和种类。如有必要,社区工作人员可以提供帮助,防止老年人不当吸毒。 “药三分毒”这句话是有科学依据的,提醒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不要盲目自我药疗。但对于一些患有慢性疼痛的患者来说,不要太迷信这句话。与疾病对身体造成的损害相比,药物可能产生的一些副作用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参考文献:[1]《老年人不宜长期服用这6种常见药物!》 AGS指南提供答案》。药剂师李达关心健康。 2025-08-23 [2]《科普教育|老年人用药远离八个误区》.中文杂志杂志. 2024-10-21 [3]《关爱老年人,安全用药:保障老年人用药安全》。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2025-09-20 未经作者许可,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