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们党领导的人民广播公司诞生于1940年12月30日,已有85年的历史。人民广播公司的诞生和初步发展,离不开新华社。革命战争年代,新华社除以文字播报新闻外,还建立了口头广播电台——延安新华广播电台,这是人类第一家广播电台。我党在华北、西北、华东等解放区建立的地方广播电台。新华社部分记者随部队进入新解放城市后,也参与了当地人民广播事业的创建。新华社广播突破了敌人的封锁,将中国共产党和解放区的声音传播到海内外。为宣传路线方针政策作出了重要贡献党的伟大精神,激励和激励亿万人民为民族和民族的解放而奋斗。 1、从文字广播到口头广播:新华社宣传报道的重大突破。新华社的前身弘中通讯社刚诞生时,就利用先进的无线电通讯技术,向外界播报新闻和电讯。新华社的第一个广播是用摩尔斯电码进行的文本广播,呼号为 CSR。尽管新闻文字广播比传统报纸媒体更具技术优势,可以打破封锁、传播范围更广,但仍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必须有专门的接收设备来接收,然后通过翻译才能读取。在国统区和属区,除了秘密党机关和一些新闻单位外,一般部门和普通人很难可以直接观看新华社的文字广播内容。随着广播事业的快速发展,我国建立了一批政府电台和私营广播电台,拥有收音机的人也越来越多。因此,尽快建立人民广播电台,让国统区、沦陷区拥有收音机的听众能够直接听到共产党的声音,了解抗战形势的发展,激发全国人民的抗日爱国热情,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940年3月,周恩来从莫斯科返回延安时,在共产国际的帮助下带回了一台苏制广播发射机。随后,党中央发出指示,要求在延安建立广播电台,并成立广播委员会,领导延安广播电台的筹备工作。迪奥站。广播委员会以周恩来为组长,成员包括中央军委三局局长王政、新华社社长项中华。周恩来到重庆工作后,朱德主持了筹备工作。负责平台搭建具体任务的人是中央军委三局第九支队。广播电台选址在延安市西北19公里的王皮湾村。经过近一年的努力,平台搭建工作终于完成。 1941年1月26日,延安《新中国报》刊登《新华社公告》:“新华社广播电台将于2月1日开播”。此前,山东《大众日报》也于1月16日报道称,陕甘宁边境地区于12月开始以呼号“xncr”对外广播。1940年12月30日,“XNCR”是我党领导的第一家广播电台——延安新华广播电台的呼号。中央政府后来批准把1940年12月30日定为人民广播事业的诞生日。据新华社文字播出,延安新华广播电台的技术工作由军委三局负责实施,新闻稿由新华社发布。当时称为新华社口语广播。口头广播成立后,XNCR的文字广播呼号也改为XNCR。原来的CSR改为called,调用格式为:CSR de XNCR。广播新闻、口碑广播办公室设在王皮湾。延安新华广播电台成立初期播出的内容有:中共中央重要文件、重要社论、文艺等《新中国报》、《解放》周刊、《解放日报》等新华社的文章,国内外时事新闻、名人演讲、科学知识、革命故事、音乐戏曲节目等。广播科组长是李武,编辑有陈晓宇、王维珍等。据王维珍回忆,当时每天发三种稿件,包括文字、广播和口播。 “由于工作量大,播音部门的写作工作没日没夜地进行”[1]。当时的播音员有麦峰、姚文、肖燕、孙茜。由于延安台的频率很弱,而女播音员的声音又很清晰,所以当时就安排女伴来担任播音员。中央高度重视延安台广播开播,多次要求党组织多方有关文件要求各地准时收听延安台广播。 1941年5月15日,中共中央书记处在关于公布新华社“每日发布”和工作改进的通知中要求“各地要注意接收延安发来的广播”[2]。 5月25日,关于统一各根据地户外宣传的指示还强调,“各地必须定期接收延安新华社的广播,没有广播电台的必须不惜一切代价设立广播电台”[3]。同年夏天,毛泽东听说延安广播电台没有唱片,就把自己保存的20多张唱片交给延安广播电台使用,并亲自吩咐延安广播电台工作人员跑播。延安台持续播报全国军民战争的新闻、八路军和新军的英雄事迹。乌尔特军队杀敌的情况,以及世界各地反法西斯人民战争的形势。许多听众从延安电台的广播中了解了国际国内形势的真实动态,受到启发和教育,积极投身于民族解放战争。 □ 延安新华社广播电台播音台 2、从日语到英语:新华社的声音传遍世界。中国共产党历来高度重视对外宣传。革命战争年代,新华社通过向外国驻华通讯社发新闻稿、编辑外文刊物、制作英文文本广播等方式进行对外宣传。此后,延安新华广播电台陆续推出中英文广播节目,引领中国户外广播的户外事业。 1941年12月3日,延安新华广播电台正式推出日语广播节目。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广播电台第一个外语广播节目,标志着中国人民户外广播事业的诞生。由于当时广播电台输出功率的限制,日语广播很难发送到日本,因此宣传的对象主要是日本占领者。日本广播的主要内容是澄清中国抗日战争的正义性和日本侵华战争的非正义性,宣传中国共产党的政策和思想,揭露日本占领者的残暴罪行。稿件由八路军总政治部敌工部提供,主要来源于新华社新闻稿《参考日本广播电台的黄金时段广播是每周五一次,每小时30分钟。日本广播的播音员是日本人原清。日本广播开始后,立即引起了敌人的注意,并使用高功率设备进行干扰。当时,一些日本侵略者听了延安广播电台的广播后,受到鼓舞,投降了。 太平洋战争中,华北地区日军的反战情绪比以前高涨,大批人投降了八路军。日本广播电台在其中发挥了一定作用。由于当时延安台的设备简陋,发射功率低,机器经常出现故障,所以有时会停播。 1943年3月,广播最终不得不停止,日本广播也随之停止。尽管日语广播的历史很长 简而言之,它是激起了驻华日军的反战情绪,对推动抗日战争的胜利产生了积极作用。 1945年8月,适应抗战胜利的发展,在技术人员的努力下,延安新华广播电台终于发出了革命的声音。今年10月,新华社编辑部成立口语播音小组,准备稿件的口语版本。 1946年5月,口语广播组扩编为口语广播部(又称语言广播部),文继泽任主编。很快,播音和技术工作也划归新华社统一管理。 1946年秋,新华社在延安新华社广播电台开办英语广播,稿件由英语广播部提供。英语广泛选角部成立于1944年,开展英文文本广播。新华社副社长吴文涛兼任英语播音部主任。英语口语广播的开播,使新华社英语新闻能够更直接、更快捷地向海内外英语人士介绍中国革命形势和解放区情况。钱星是英国广播部的编辑,最早从事广播工作。英语广播后来因国民党军队进攻延安而中断。 1947年9月11日,陕北新华广播电台(1947年3月延安新华广播电台改为陕北新华广播电台)开始在太行播送英语广播节目。规模扩大,仍由新华社英文播音部负责。 A number of new local radio stations当时成立的电台还积极推出英语节目。其中,最早推出MGA英语广播节目的是张家口新华广播电台。各电台除自己的节目外,还转播陕西广播电台的主要节目,包括英语广播节目。新华社推出的英文广播节目当时在北京、天津、青岛、南京、上海等地都能听到,为外国驻华记者更好地了解中国共产党的思想和人民解放军的胜利提供了更便捷的渠道。此外,国外听众也可以收听英语广播节目。从第一人称对外广播的日语广播,到为海内外众多英语听众提供的英文广播,新华社在战火硝烟中打破了敌人“铁幕”的硝烟,展现了中国人民的英勇奋斗揭露日本侵华罪行、批判国民党政府的反共行径等,努力客观全面地呈现中国和中国共产党,为推动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形成和统一、有效扩大中国共产党的国际影响、赢得广泛国际舆论的支持作出重要贡献。 3、从延安到大江南北:广播人正在拓展全国。随着革命进程的推进,党的广播电台的宣传力量不断增强。除了继续向全国宣传的延安(陕北)新华广播电台外,我党也在随后在解放区建立了一批新的广播电台。延安新华社从一个不起眼的地方发展成为一个有名的住所e 国家中心站的地位。地方新闻广播从长江南北开始逐渐扩大。他们不仅在战争时期宣传政策、动员群众、瓦解敌军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而且为新中国广播事业的组织体系、技术保障、人才培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 延安(陕北)新华广播电台转移路线图 抗日战争胜利前夕和解放战争时期,我军先后收复了多个城市,接管了多个广播电台,在我党的领导下建立了张家口新华广播电台、东北新华广播电台、邯郸广播电台等一批新的地方广播电台。新华社广播电台等。它们成立之初,往往与当地新华社分社有联系。除自己的节目外,还转播延安频道的主要节目l(陕北频道),逐步形成了初具规模的解放区广播宣传网络。通过这些广播电台的转播,延安台(陕北台)的传播范围比以前更广。这些广播电台大多因战事变动频繁,多次更名、搬迁地点,偶尔也停播。直到解放战争的主要胜利逐渐消逝,它们才得以建立。张家口新华广播电台是中共晋察冀中央局领导下建立的广播电台。它于1945年8月24日开始广播。它是使用接收的日本广播设备和木偶建立的。是当时解放区发射功率最高的广播电台。该电台最初隶属新湖晋察冀分公司领导a,后来由《晋察冀报》牵头,与晋察冀分社同一个团队、两个品牌。该电台使用两台中波和短波发射机,每天播出早间、中午和晚间三个节目。主要内容包括新闻、评论、时事讲解、政策法律讲座、广播讲座、百科知识、文艺节目等。 1946年起增设英语新闻节目。同年10月,国民党军队进攻张家口,张家口电台迁至富平山区,并更名为晋察冀新华广播电台。 1947年恢复广播。1948年5月与陕西新华广播电台合并。邯郸新华广播电台是中共晋冀鲁豫中央局领导下建立的广播电台。 1946年9月1日正式播出。厂址位于河北省峰峰煤矿,后迁至涉县沙河村。它的发射机是由两架缴获的国民党归来飞机改装而成。邯郸站受晋冀鲁豫中央局反宣传机构直接领导,具体工作依靠晋冀鲁豫军三局和晋冀鲁豫人民报、新华社晋冀鲁豫分社支持。新华社对其业务也进行指导。成立初期,邯郸台的播出剧本主要由晋冀鲁豫分台提供。 1947年3月至7月,新华社离开延安,随中共专区中央迁往太行,晋冀鲁豫的重要工作是新华社临时总部和口头报社。总部的广播。陕北新华社广播电台的编播工作由邯郸新广播电台接管,保证了党中央的声音不受干扰。 1948年5月22日后,移至西柏坡继续播出。 1949年3月23日,新华社北上时停播,发报机被送往北平。华东新华广播电台是中共中央华东局领导下建立的广播电台。原定于1948年5月在山东省五莲县建立。7月,中宣部和新华社发电,希望建成华东新华社广播电台,力争用北京话、上海话和英语广播,“以我野战军和周边蒋介石军为主要宣传对象”。新华社华东分社法新华社积极参与筹备工作,新华社总部也抽调工作人员提供支持和帮助。 9月12日起,电台每天早、中、晚三期定时试播。内容主要是重播或复制重播陕北新华广播电台的节目,以及自己的战报、评论、政策宣讲、战地通讯等。12月20日,广播电台开始在临朐正式播出,每天播出五个半小时。为了保密和避免敌方间谍调查,该电台被称为“大众日报通讯研究中心”。 1949年2月中下旬,广播电台迁至济南,并与济南专市的新华广播电台合并在一起。 3月20日,华东新华广播电台大部分工作人员随部队南下,参加接管南京、杭州、上海国民党广播电台的工作。 7月起,华东新华广播电台将在济南停播。西北新华社广播电台成立于1948年12月,由中共中央西北局组建,隶属于新华社西北分社。该站使用了苏联制造的发射机。 1948年12月在延安成立,1949年1月1日试播,1月5日正式对外广播。1949年5月20日西安解放后,广播电台于6月1日迁至西安,接管了原陕西国民党广播电台的设施。 6月6日更名为西安新华广播电台,7月1日更名为西安人民广播电台。1948年底至1949年,人民广播事业取得了空前的发展。通过自由大大小小的城市,党把各地原有的广播电台恢复、接管、改造为人民广播电台。据1949年3月上旬统计,全国各解放区共有广播电台24个。四、人民广播对党的新闻宣传的影响和贡献战争年代,新华社的广播冲破了敌人的“新闻封锁”,四通八达。他们在解放区、国统区、沦陷区产生了重要影响,为中国革命的成功作出了突出贡献。其中,新华社的口播因其便利的接收条件而备受关注。 (一)指引革命道路的灯塔通过收听延安新华广播,许多人加深了对中国共产党和革命的认识,毅然走上了革命道路。在革命的征程上。 1942年,党中央收到云南昆明西南联大师生联合会的来信。信中表达了在国民党控制的偏远地区在延安收听新华社广播电台的新闻和社论的喜悦,并将延安的广播比作“黑夜中的一盏明灯”。 1946年6月,国民党空军上尉刘善本乘飞机前往延安起义,受到毛泽东等中央领导人的接见。这一事件在当时影响很大。刘善本后来回忆说:“是中国第一家广播电台延安新华广播电台的革命声音,是毛泽东思想的声音,引导我走上了革命道路,坚定了我飞赴延安的决心。” [4] 新加坡、菲律宾爱国侨务办公室出版的报纸es,您可以继续看到基于颜播的重要新闻和评论。菲律宾华侨进步组织主办的《华侨导报》大量听取并使用了延安新华广播电台的稿件。据《侨报》原主编黄伟回忆:“延安电台已成为海外华人心中的一座闪亮的灯塔!” [5](2)一座连接广大观众的桥梁 延安站十分注重加强与观众的联系。它经常邀请国民党地区人士到延安发表广播演讲,或播放各地民主党人撰写的文章。这些广播节目吸引了大量听众的关注和欢迎。延安广播电台多次征求全国及东南亚听众意见,并在延安《解放日报》发表文章介绍“xncr”,号召人们“办好它”。新华社各地分社对延安台收听情况进行了调查,也收集了听众的意见。北平十几位青年曾集体写信给延安广播电台:“听你们的广播,就像在黑暗中寻找光明。”另一位北平听众写道:“多播!每天至少播12个小时。” [6] 在中共领导的解放区,多个机关和部队千方百计收集、改装广播电台,以收听延安广播电台的广播。一些新解放的城市还利用群众集会的方式,组织人们一起收听延安广播电台。 1946年5月,一位解放区干部在部队第一次收听延安电台广播。他曾激动地写下这样的诗:“Xncr——你是一个巨人,站在真理的顶峰,激励着中国人民争取民主与和平,预言了中国的未来。”大喇叭报道自由幸福的日子即将到来!”[7](3)新华社电台一经推出,立刻引起了国民党当局的恐慌和不安,并扰乱和破坏了延安(陕北)台的广播。但新华社的广播却冲破了敌人的重重封锁,声音震耳欲聋。 国民党军队听了。解放战争时期,陕北站推出的《向国民党军广播》节目,向国民党官员和士兵宣传中国共产党和人民解放军对时局的看法和优待俘虏的政策。直接配合军事斗争,起到了划分政治、击败敌军的作用。 11月27日, 1948年,毛泽东一天写了两个广播稿《人民解放军广播讲话》《陆军总部到黄维兵团》和《广播刘伯承、陈毅将军到黄维兵团的讲话》。随后,他又审阅了三份广播稿件,这些稿件在陕北台反复播出,形成声势浩大的政治攻势。国统区人民特别是家人、亲友更迫切地想了解 陕北台湾蒋介石被俘士兵名单及情况。新华社多次发出通知,要求加大宣传力度,消灭敌军。 1948年1月14日,新华社记者木心从前线给总部写信,体现了新华社广播的宣传效果。这封信 说:“口头广播成为反击部队唯一的新闻来源。当整个第三师团此时被杀的时候,发现也是‘唯一’了蒋军的部队》[8]。他们收听全师广播,不仅有陕北站、邯郸站,还有东北站。其中以蒋被俘部队名单、书信、谈话、传记最受欢迎。1948年10月下旬,毛泽东组织撰写了新华社的多篇新闻稿,发动了舆论战,揭露了敌人的进攻阴谋。 石家庄,发挥了巨大的活力效应。敌第94军军长郑廷峰听完习广播电台后,得知我方对他们进攻石家庄的情况有所警惕,于是向傅作义报告:“对方必须知道这一点,必须做好准备,进攻可能不会有效”[9]。傅作义知道胜利无望, 于是他只得撤军。 。他们不远千里,翻山越岭,圆满完成了党中央布置的宣传任务茶座。新华社根据形势发展,加大军事宣传和政治宣传力度,动员和激励全国人民为夺取人民解放战争的伟大胜利而奋斗。陕北台先后发表一系列战况评论文章,报道人民解放军胜利的消息,广播中国共产党和地方政府的指示和公告,在解放区进行土地改革,积极支援前线活动,支持和推动国民党统治地区的爱国民主运动,展示作家、艺术家在解放区的自由成就。 自由,成就,评说之地。陕北电视台还播放新华社广播电台、报纸、地下组织和国统区进步人士抄送的“录音新闻”s。这是一个非常受欢迎的程序。国统区地下党组织听取“录音新闻”,抄写重要新闻,编成传单、小报,或通过其他渠道散发。特罗佩萨和解放区机关也有专人定期收听“录音新闻”,并负责记录下来交给有关领导参考或编成报刊等宣传材料散发。当有重大事件和重要胜利的消息传出时,人们常常聚集在一起收听新华社新闻,了解人民解放战争的伟大进程。陕北广播电台鼓舞了解放区军民、地下党组织和国统区进步人士为国家解放而奋斗。 1948年、1949年,在陕北、台湾等地广泛传播毛泽东在《把革命进行到底》、《关于当前形势的声明》、《中共发言人关于和谈的讲话》、《为什么分裂的反动派还喊着“全面和平”? 《新华社》等一系列重要新华社新闻和评论,为戳破敌人制造的“和平”骗局“民族胜利、新中国成立”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有听众称,此时的新华社广播电台是打破黑暗的“黎明之声”。1949年3月,陕北新华广播电台迁往北平, 更名为新华广播电台。同年6月5日,根据中央关于“将原新华社口述广播部扩编为中央广播电视管理办公室,管理和领导全国广播事业”的决定,[10],产业广播成为独立的宣传体系。随着新中国成立后,人民广播事业取得更大发展。 [注释] [1] 新华社回忆录[M].北京。新华出版社。 1986:102.[2]毛泽东新闻著作选编。北京。 [4]延安新华广播电台新编回忆录[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2000:306。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2000:459。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1987:105。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2000:277. [8]新华社史(第一卷)[M].北京。新华社出版社. 2021:38 9. [9]新华社史(第一卷)[M].北京。